浮(阳) 沉(阴) 迟(阴) 数(阳) 滑(阳中阴) 涩(阴) 虚(阴) 实(阳) 长(阳) 短(阴) 洪(阳) 微(阴) 紧(阳) 缓(阴) 芤(阳中阴) 弦(阳中阴) 革(阴) 牢(阴中阳) 濡(阴) 弱(阴) 散(阴) 细(阴) 伏(阴) 动(阳) 促(阳) 结(阴) 代(阴) 四言举要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紧(阳)

上一章 下一章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箄线。丹溪。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欬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况乃疾在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濒湖脉学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