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攻秦入函谷 三国攻秦反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 三国隘秦 三晋已破智氏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欲为稻 严氏为贼 中山与燕赵为王 中山君飨都士 为周最谓魏王 为魏谓楚王 为齐献书赵王 主父欲伐中山 义渠君之魏 乐羊为魏将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无功 五国约以伐齐 五国约而攻秦 五国罢成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信陵君杀晋鄙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 八年谓魏王 公仲为韩魏易地 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 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 公叔且杀几瑟 公叔使冯君于秦 公叔将杀几瑟 公孙衍为魏将 公输般为楚设机 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 冯忌请见赵王 冷向谓韩咎 几瑟亡之楚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 医扁鹊见秦武王 华军之战 南梁之难 卫人迎新妇 卫使客事魏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嗣君病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 卫鞅亡魏入秦 史举非犀首于王 史疾为韩使楚 叶阳君约魏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司马憙三相中山 司马憙使赵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 周共太子死 周冣入齐 周冣善齐 周君之秦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周最谓吕礼 周最谓金投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肖谓宫他 唐且见春申君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四国伐楚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城浑出周 大成午从赵来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天下合从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 女阿谓苏子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孟尝君为从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孟尝君在薛 孟尝君奉夏侯章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 孟尝君讌坐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安邑之御史死 宋与楚为兄弟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 宜阳之役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 宜阳未得 客卿为韩谓秦王 客见赵王 客说春申君 客谓司马食其 客谓燕王 宣王谓摎留 宫他为燕使魏 宫他谓周君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希写见建信君 平原君请冯忌 平原君谓平阳君 庄辛谓楚襄王 应侯失韩之汝南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 应侯谓昭王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建信君贵于赵 建信君轻韩熙 张丑为质于燕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张仪之楚贫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事秦惠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张仪告公仲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并相秦魏 张仪欲穷陈轸 张仪相秦 张仪说秦王 张仪谓齐王 张仪走之魏 张仪逐惠施于魏 张子仪以秦相魏 张孟谈既固赵宗 张登请费緤 徐州之役 惠施为韩魏交 成侯邹忌为齐相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奏 或为六国说秦王 或为周最谓金投 或献书燕王 或谓公仲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 或谓山阳君 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 或谓楚王 或谓皮相国 或谓韩公仲 或谓韩王 或谓韩相国 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 或谓黄齐 或谓齐王 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信侯出走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昌他亡西周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 昭献在阳翟 昭王既息民缮兵 昭翥与东周恶 昭阳为楚伐魏 晋毕阳之孙豫让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袭卫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术视伐楚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 权之难齐燕战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梁王伐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楚令景鲤入韩 楚使者景鲤在秦 楚兵在山南 楚围雍氏五月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 楚将伐齐 楚怀王拘张仪 楚攻雍氏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楚昭献相韩 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楚王使景鲤如秦 楚王后死 楚王将出张子 楚王攻梁南 楚王死 楚王逐张仪于魏 楚王问于范环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考烈王无子

其他同样精彩,等你来爱

张仪说秦王

上一章 下一章

  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 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诈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呼池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乃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慄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有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干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战国策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43条名句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0条评论